Table of Contents
建議與回饋的意義
練習的當下,
我們很難知道自己做對什麼、
做錯什麼、
甚至是盲點,
總是在事後才能知道。
不過,
若能從練習後的建議或回饋中,
得到進步或修正的秘密。
好的建議與回饋是指?
明確性:哪些部分好?哪些部分不優?
若得到的建議與回饋不明確,
無論是
沒有內容的正面評價還是
惡意的負面評價,
都無法從此得到進步的契機。
有效建議的核心特徵:明確性。
例如:
針對料理、畫作、簡報、運動等中的某項元素提出觀點,
而不是籠統的提出看法(例如好棒、爛透了,就沒有然後)。
從何得知建議與回饋?
想得到最有幫助的建議,
莫過於是在同領域的專家,
經驗遠多於我們專家,
除了能幫我們解惑之外,
一定會看過我們所沒注意的盲點
但是,
真的是如此嗎?
專家也無法回答的問題?
雖然專家初始也是從一般人開始學習,
但是專家與一般人不同的是
一旦成為專家後,
專家與一般人的差距,
使專家不了解一般人的問題,
一般人的問題對於專家而言根本不是問題,
然而,
專家無法了解我們凡人的問題,
但是,
我們可以利用發問技巧,
挖掘專家們的知識。
如何提問?(專家)
基本上像專家請益時,
問題可分為三種分類。
旅程式問題
例如:
當初是如何學習這項技能?
當初學習該技能時犯了哪些錯?
目的:
問出專家的成功例程;
回想起身為新手時的處境。
以上這兩種目標可以讓我們參考、複製過程。
過程式問題
例如:
你的點子和策略是從哪來?
如何規劃學習技能行程
目的:
問出學習過程中的細節,
要避免得到沒有幫助且空泛的回答,
因此,
請教時,寧可過度瑣碎,也要問仔細。
發現式問題
例如:
回顧過去,你覺得最意外的事?
你希望告訴過去剛起步的你什麼事?
目的:
利用問題讓專家回想當初的期望,
並引導專家把當初的想法與現在所知的東西互相比較。
不是每個建議與回饋都有用
我們都希望從別人提供的建議與回饋,
獲得進步的秘密。
但是,
得到的眾多回饋中,
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評價,
有用的建議卻是少之又少,
負面評價:
因為負面評價容易吸引眼球(尤其是網路更是明顯);
而且負面評價的影響力又比正面大(影響銷售),
所以負面評價比正面評價多。
另一方面,
為了維持關係,
所以不忍給出客觀的評價,
都只給出沒有內容的正面感想。
如何訓練朋友提出建議與回饋
意圖明確的問題
若對方無法主動提出明確性的感想,
就由我們提出意圖明確的問題,
引導對方回答。
前提是你本身必須知道針對的項目,
例如:
想改進文章的排版、用字等特定方面
從建議與回饋挖出秘密
蒐集完可用的資訊(建議與回饋),
我們要如何在眾多資訊中,
萃取成能幫助我們進步的秘密。
身為發問者,
首先要保有天真的好奇心(千萬不要認為自己什麼都懂),
再來是問題難易度的先後發問順序,
先發問簡單且不失禮的問題,
讓回應者感到自在後,
面對之後複雜或害羞的問題,
回應者才比較願意回答問題。
接著,
可以針對特定部分做進一步的請教,
例如:
「請你針對這一點再多說一點」
若遇到專有名詞,
可以請對方利用以下三種方式解釋:
舉例、類比、示範、複述
最後,
做為結尾的問題,
例如:
「還有甚麼問題是我應該問但我卻沒問的?」
或是
「我如果還想要進一步了解,你會建議我找誰談?」
以增加下次訪談的機會。
藉此打入由專家組成的社群,
並且對該領域有更完整的了解。
結論
我們可以從別人的建議中得到下次進步的機會,
但是我們要找出明確、具體的建議,
才能幫助我們成長。
即使對方無法主動提出建議,
也可以利用旅途、過程、發現式問題來引領對方提出有用的建議。
相反的,
當別人像我們尋求建議時,
我們也可以了解只有提出
具體(而非一昧地讚美或批評)、
明確(明顯的提出地方)的建議,
才能幫助到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