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先分辨哪些習慣是好是壞?
為什麼要先觀察習慣?因為我們的一天基本上就是由許多習慣組成。所以先觀察並且辨別一天中的所有活動中了解哪些是好習慣可以維持下下去;哪些壞習慣是必須根除,也有些習慣是無關痛癢,
好壞習慣的定義取決於你想成為怎麼樣(例如健康或有理財能力)的人,為此要做怎麼樣(運動或記帳習慣)的改變。
為了觀察行為,寫日記或是在睡前回想一整天的行程都是不錯的方法。
開始新習慣最好的方式
開始一個新習慣可以先自我提醒,
提醒的內容包括時間、地點以及行為(習慣);
例如
我現在(早上6點;時間)要到附近的公園(地點)進行慢跑(行為或習慣)。
越詳細越好。
如此一來,可以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何達成目標,
甚至可以有意識地拒絕外界的干擾。
如何用習慣來建構一天:習慣堆疊
當我們想要建立新習慣時,可以建立在已有的舊習慣之後,讓新習慣自然而然地介入我們的生活。具體方式就是舊習慣即為新習慣的提示,
例如「做完(舊習慣)之後,就開始做(新習慣)」。
但是,新舊習慣發生的頻率必須一致,若做為新習慣的提示(也就是舊習慣)不明顯,新習慣就難以建立。
自我要求總是強人所難,利用環境幫助我們建立習慣更容易
創造明顯的視覺提示,讓提示成為環境的一部份,建立物品與習慣的連結性;例如閱讀習慣與書籍、跑步與運動等等。讓習慣與環境做連結。
而且環境越單純越好,不要有多種習慣的「提示」同時存在,會有不知報要做哪一種習慣的困惑感。更不要有其他外在因素吸引。
例如:希望養成在書桌看書的習慣,在洗澡前先放本書在書桌,同時把手機放在別的地方,洗完澡後就可直接在書桌前看書。
用自制力和激勵自我的方法不可行嗎?在短期上或許可行,成功的確需要堅持與自律。
但是利用環境來讓自己成為更有紀律的人遠比意志力來更省力,
所以與其使用意志力來抵抗外在的誘因,還不如打造一個沒有誘因的環境。
相對的想要修正壞習慣
想要修正壞習慣,就要把「提示」藏起來,減少接觸提示的機會。
例如:
在工作時不想被手機吸引,就把手機放在離你遠一點的地方或關靜音。
想戒吃零食的習慣,就把零食鎖在櫃子裡。
想要減少亂花錢的習慣,發薪時用自動轉帳的功能到別的帳戶,而且此帳戶並沒有金融卡。
除了減少接觸提示而且要長期維持,因為習慣一旦養成就難以根除。
例如戒菸者一樣。短期間不抽菸看起來戒菸成功了,
但一遇到提示(壓力或是其他),或是身處在抽菸的環境中,菸癮又會犯了。
那為什麼提示會誘發我們的習慣,那就跟大腦分泌的多巴胺有關。
資料來源:原子習慣
想要購買或了解該書籍的介紹,請參考:博客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