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模仿也是建立習慣的一部分?

遇到提示後

遇到提示後,會引發渴望或欲望,例如生理的飢餓、疲憊以及性慾;或是心理上的追求成就感、榮譽等。

其中渴望就是缺乏某些東西的感覺。 而欲望就是當下狀態與未來想要的狀態有所差異的狀態。

當以上兩種情緒發生時,大腦就會分配身體能量去做會滿足渴望或欲望的習慣或行為。這時候大腦不只是會在體驗滿足時期會分泌多巴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會影響大腦的情慾、感覺、興奮及開心等信息傳遞),也會在預期滿足時,但尚未實現獎勵分泌多巴胺。

一旦大腦分泌多巴胺,人類就會感到快樂、興奮以及上癮感,也就是說只要此習慣能讓大腦分泌多巴胺而感到快樂,讓人對習慣感到欲罷不能的感覺。習慣就可以容易養成,不論是好壞習慣都是如此。

如何讓習慣更有吸引力:誘惑綑綁

當我們一方面想要養成某些習慣以便達成目的,例如需要運動習慣達成健康的目的。但是另一方面又渴望做一些對我們沒好處的行為,例如滑手機。

這是因為對於大腦的需求,身體分配滿足渴望的能量遠多於想要的能量,最後身體會優先去做滿足渴望的習慣。所以若想同時完成想要與渴望的習慣,必須:

做出提示後,先做想要的習慣,然後再做渴望的活動

例如:想要滑手機又想要多運動,所以

一拿出手機,先做運動,再滑手機

但有時並不是我們主動想要做出改變,而是被動地受周遭人的影響。

週遭的人怎麼影響我們

除了身心理的渴望或慾望會讓我們的行為或習慣有吸引力,我們身處的文化也會決定哪些人或行為會對我們有吸引力。為了成為或融入所屬的社會,我們會模仿行為成為習慣,模仿或學習的對象可分為

1.親近的人或家人:例如身教大於言教,吸收日常生活圈的人之特質、習慣。想加入的文化:(1)想要的行為是常態;(2)與此群體本身就有共同點讓行為持久的動力就是友誼、社群,想在生活圈獲得認可、尊重。

2.模仿大多數的人:人們在不確定該怎麼做時,會依賴群眾指引來行動。從眾的行為會壓過個人的行為;寧願大家一起錯,也不要一個人正確。人類天性就是與別人好好相處,若選擇無視群眾或是不顧他人想法;但要與群眾反向而行需要投入額外心力來對抗從眾的想法(有多費力以及從眾的影響可參考情緒|投資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3.模仿有力的人:為了追求力量、聲望、金錢和地位(或是其他想追求的)而會模仿自己羨慕的對象。這也表示藉由模仿來獲得社會的認可、尊敬和讚美。另一方面,我們也會思考「別人會怎麼看我?」然後依照答案修正自己的作為。

如何找出並解決壞習慣

先了解此行為的潛在動機是什麼,

例如:抽菸的原因是為了紓解壓力

首先遠離抽菸的提示,然後為了紓解壓力,

可以選擇其他方法來紓解壓力,

例如運動。

重新設定大腦,讓自己享受困難的習慣

我們可以改變說話的用詞或想法來肯定自己可以改變並持續習慣,並把思考重點放在習慣帶來的好處,而不是在實施習慣時的痛苦。

例如:將用詞「必須」改成「可以

1.我知道必須運動,但是還要找時間運動而且運動好累。

改為,我可以找出時間運動,進而擁有健康的身體。

2.我知道必須要理財,但是要做記帳、分配預算、存錢好麻煩。

改為,我可以做到記帳、分配預算、存錢等理財行為,只要養成理財習慣,對未來就有更多選擇權。

當我們遇到了提示,也了解提示影響大腦的作用,最後導致行為或習慣的發生。

那麼如何讓行為或習慣持之以恆呢?

資料來源:原子習慣

想要購買或了解該書籍的介紹,請參考:博客來連結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