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確認風險的流程
不外乎是從投資人的心理以及市場環境一起造成的,
投資人心理的
掉以輕心、
過於樂觀、
出價過高(追高)。
市場環境
提供各種的風險和報酬的資產提供給投資人選擇,
當熱門股出現時,
該股的好消息就有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例如:
該公司的未來展望、
該公司的財報數字、
該股票的預期報酬、
該股票的熱門程度、
等等……
但是,
市場沒有告訴投資人,
或是投資人不自知,
「風險程度」。
風險只會分散、不會消失
風險無所不在,
無論做哪種選擇,
都有相對應的風險產生。
例如:
投資會有虧損的風險;
不投資則有通膨錢變少的風險。
常見的高風險來自於用高價來買進資產。
因為股價推升時,
追高價意味著用較高的成本來買進潛在報酬較低的股票,
也就是容易虧損,風險較高。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所以要「確認風險」。
產生風險的因素
雖說風險無所不在,
但是風險卻不會憑空出現,
有因就有果。
風險很低
在股市多頭時,
儘管有人認為報酬與風險是一體兩面,
承擔高風險就可換來高報酬。
實際情況是,
忽視自身承受風險的能力,
例如:
以長期持股、存股的心態來買進股票,
卻因為無法承受虧損而停損賣出。
風險消失
聽起來很簡單,也應該不會犯錯。
但是,
在股市中卻不斷地重複上演,
是因為以下說法讓人誤以為「風險消失」:
將資金分散到不同資產上,可以讓風險消失;
利用電腦、程式或投資模型等工具可讓投資人更認識市場,因此風險更低;
利用衍生性商品可有效避險,因此風險變小。
以上「風險消失」的言論本身就是最大的風險來源,
也是形成泡沫的原因。
當市場熱度達到最高時,
投資人認為風險很低,
但卻認為會賺到獲利。
所以風險的主要來源是「追高」買貴,
而之所以買貴是因為,
過度樂觀、
懷疑、
風險趨避不足。
市場環境變了,風險評估也變了
對風險的評估並非是一成不變,
也沒有一定的標準,
而是會變動的,
隨著市場環境而變動。
但基本上,
熱錢都湧入高報酬的資產,
往更好的選擇方向。
以無風險利率為基準,
各種資產依報酬比較出高低。
風險情緒評估
風險情緒的評估過程
懷疑、害怕和避險意識接過低,也就是大多數的人都願意接受高風險資產,
但即使接受高風險,風險/報酬比例還是太高,
也就是即使接受高風險,還是只能得到低報酬,
明知如此,但還是一堆人甘願冒險。
因為,
會有以上的心理變化可能來自於安全資產所帶來的預期報酬太低,
同時高風險資產的高績效受人矚目,
所以熱錢湧入看似高報酬的高風險資產,
推升價格帶來績效,
逐漸形成泡沫,
價格大於價值,
本益比太高變成本夢比,
重度使用槓桿(借錢投資)等,
形成高風險的環境。
因為傳統、安全的投資標的所提供的報酬無法滿足投資人,
所以周遭大多數的投資人都願意承擔風險性投資。
風險的任性
一般投資人高估自身承受風險的能力,
另一方面,
也低估避開風險後所帶來的好處,
這兩種情況同時發生又增加新的風險。
市場會根據投資人做出的行為,
而產生相對應的場所。
例如:
投資人增加的信心,進而做出追價的行為,
會創造更多應該擔心的風險,增加的恐懼和避險的行為。
這時在市場常聽到的話語:
「這個產業的前景非常被看好,趕快進場先卡位。」
相反地,
若在恐慌時價格落底時,
因風險減少而潛在報酬同時會增加。
這種動態變化就是「風險的任性」。
知道如何確認風險,
確認風險的依據後。
面對已知的風險,
我們又應該怎麼做呢?
資料來源:投資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