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場時機|要找適合交易系統之標的需要注意什麼?

當我們確定了交易系統中的所有要素(交易勝率、獲利、成本、頻率、每次交易單位大小、交易資本規模)時。

也就確定了交易系統或交易模式。

但是,

市場(標的)種類百百種;股票、期貨、原物料、選擇權、外匯等等。 而且還有持有商品時間的不同:當沖、波段、存股等等。

我們的交易系統卻無法適用於每一個市場(標的), 換句話說,沒有「萬用」的交易聖杯。

所以接下來就要利用一些背景條件,也就是「架構」。

幫助我們找到適用我們的交易系統之市場(股市、期貨、選擇權、原物料等金融商品)。

甚至是進場時機;

進場時機可分為以下5個層面

適用交易系統的條件:

考慮當下的市場狀況,

包括整體金融市場的狀況(大盤)、

產業情形以及國際狀況等較為宏觀的條件。

選擇市場(標的,例如個股)的參考條件

  1. 市場流動性、
  2. 是否為新成立的市場、
  3. 誰是造市者?你是否清楚相關的交易法規?
  4. 價格波動程度、
  5. 資本市值、
  6. 該交易是否適合你採用的交易概念、
  7. 挑選相關性低的市場(標的)做為投資組合

市場(價格)行情、趨勢的發展方向

上升、下降的發展方向占整體行情(分別占15%);

震盪的橫向發展占整體行情(股市循環)占70%

需考慮如何確定行情方向?

交易系統適合哪種行情方向?

市場架構的背景條件

架構影響著交易的進場、出場點,

也就影響交易策略的成功率。

所以,

這也是許多交易人最看重的一個環節,

殊不知太多交易人看注重「架構」下的較小方向(濾網)

而忽略先前提到就大方向的大盤標的內容行情方向(架構)

濾網VS架構

濾網:不同的資料解釋同一事。

      例如:利用MACD、KD、壓力線、支撐線等解釋K線圖的型態。

            雖然乍看做了許多功課、不同角度,來解釋同一件事-K線。

濾網對於交易系統的幫助不大,自以為做的許多功課,但卻只是用多種工具來解釋同一件事情。

頂多更確定同一件事情,但反而會忽略其他更重要的事。

架構:不同的資料解釋不同的事,上述的濾網及在架構種類之一。

      例如:用財報來看該股票的公司之財務狀況如何?

            用三大法人買賣超來看該股票是否受大戶關注?

            關注該股票是否會受近期的國際事件、產業發展影響?是好是壞?

要對一標的做研究,最好用其他多種面向(架構)來研究標的。

例如:時間(觀於行情走勢何時發動)、事件發生順序、基本經濟面、成交量、價格波動、商業資料等其他資料。

市場時效

挑選好市場、當下的市況以及架構也符合交易策略時。

就要確認行情當下是否確實發動, 而非預測將來行情是否會發動。

例如

短線交易可採用三種短線交易架構;

  1. 測試行情創新高或新低之後反轉。
  2. 高漲或竭盡型態視為反轉訊號。
  3. 折返做為順勢進場的架構。

以上的例子都是在已經發生的狀態下才進場;而不是預測將來會發生才進場。

但是許多人認為自己的「預測」很準、很厲害,

所以會搶先進場,深怕會買不到而錯失獲利,

不過一旦預測錯誤則會導致重大的虧損。

要彌補虧損則需要更大的獲利,難度更高。

”投資的第一件事是不要賠錢,第二件事是不要忘記第一件事。”

我們不需要當預言家, 我們只要知道當下要做什麼事就好。

使用進場層面有助於篩選適合我們的交易系統,

只有適合的金融商品才會使用交易系統,

進而避免受到不必要的虧損。

如果找到適合之標的,

又該何時進場呢?

資料來源:交易,創造自己的聖杯

想要購買或了解該書籍的介紹,請參考:博客來連結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