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一項錯誤決策的始末

別在「失常」時,魯莽做決定

決策的開始

提示:也就是最近發生的事,會刺激人的情緒,於是會放大人們對於事情的感受,更糟的是會扭曲事情,無論是職場生涯、做出投資決定、處理人際關係以及生活大小事。遭遇到的事情會影響當下的情緒,進而失去做決策應有的冷靜和理性。所以不適合做決定,但是人們偏偏就是喜歡急於做決策,認為越快、越積極做出決定,就可以馬上扭轉情況,但事情往往會越做越糟。

一開始的發言,代表決策的走向

失言,即人們因發生事件而引發的第一個感受或想法,然後脫口而出的言語代表著某些思維模式或是沒有思考,順從了偏見,或是依賴反射性思維,最後放棄了求真的態度與過程並且做了錯誤的決定。

失言大概可分為以下的類型:

  • 確定性幻想與過度自信:例如我百分百地確定。自以為事情是千真萬確,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
  • 不理性歸因:例如我怎麼會這麼倒楣,我準備的完美無缺,包括完全歸因至運氣或技巧。或是想卸責或攬功。不只是自己會有這種現象,而且也會幫別人歸因,例如他們活該,他們總是這麼好運
  • 推卸責認:例如任何抱怨的話,就只是想要博得別人的同情,也就是討拍
  • 放大某個時刻:例如:今天是我人生最倒楣的一天

失言帶來的影響

事件的發生會使我們的生理;例如心跳加速、呼吸急速。至於大腦也因為情緒激動導致關閉大腦的認知控制中心進而把眼前的事情放大,而且情緒方面也會因為過於激動而造成影響,所以大腦並不能像平常一樣思考,這就是失常。

下錯決策及之後的發展

「自利偏差」(動機性推理)是下決策時探討結果的錯誤歸因;也就是好結果都是因為自己的技術好,壞結果是運氣差,決策人永遠沒錯。因為我們都喜歡受到好結果時的讚美,而討厭錯誤時所要承擔的責任。

但對於「自利偏差」會明顯地影響我們對於結果的學習能力,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壞結果都歸咎於運氣的話,我們將會錯過檢驗決策並且不會思考自己能否做得更好;若把好結果都攬在自己身上,則有可能會強化某些錯誤但自己卻認為是正確的技巧、決策,進而錯失提升自我的機會。那麼決策結果是否就是分成技巧或運氣的二分法,是什麼導致我們有這種想法?

「非黑即白」思維並沒有考慮到現實中的不確定因素,所以會使我們的思緒引導致決對正確或決對錯誤、而且沒有灰色地帶的自利偏差。

總結; 一旦不好的事情發生,就會影響情緒而使大腦不能冷靜且理性地思考資訊,最後做出不理性的決定導致不好的結果發生。這些不好的事情又會妨礙後續的決策,形成了惡性循環。

資料來源:高勝算決策

想要購買或了解該書籍的介紹,請參考:博客來連結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