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需要避險的原因
避險,就是避開危險。
雖然「失敗為成功之母」,
「從失敗中學習」,
但是若能事先知道失敗的原因,
就能避免失敗,
少走先些彎路。
失敗的定義
事情發展與不如預想,
或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事情發展與不如預想,
或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也有很大的可能性是無法達成目標,
甚至是錯誤目標。
失敗的結果
無論企業還是個人,
失敗往往會損失金錢、
時間以及信心受損、一蹶不振。
雖然說「從失敗中學習」、
「失敗為成功之母」。
但是,
在現實中似乎不會有累積經驗。
誰容易失敗?
看似競爭激烈的運動、音樂、藝術領域,
卻是容易有進步空間,
因為上述領域有經過
競爭、
明顯的勝負規則、
回饋。
例如:
每項運動領域都有比賽競爭,
每項運動領域都有勝負(數字化等明顯區分高低的結果),
最重要的是,
經過每一次的練習或比賽,
都有數據等回饋提供,
有進步的空間。
相反的,
看似穩定的上班族,
一旦工作失敗(例如合約失利、業務減少),
就失去加薪、升遷的機會。
最重要的是,
失敗過一次的上班族
公司未必會給第二次機會,
因為公司需要立即的成果,
而不是員工的成長,
導致有些上班族害怕失敗,
而不敢嘗試。
因此,
為了不要走彎路、
事後彌補錯誤,
我們如何在最小的風險中嘗試?
從受眾中得到回饋
常用於開發新產品時,
不知道新產品是否會被市場接受,
所以提供客戶試作品,
再請客戶提供意見,
進行產品的修正。
或是,
學習新技能的初期,
先不要急著花錢上課,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
可以上網學習,
或是花一點小錢買書自學,
有興趣或想更加進步,
再花錢上課即可。
需要假名
當自家產品開始賺錢,
想進行轉型,
會利用「假名」來進行更多嘗試,
若成功,贈加賺錢的產品;
失敗了,也不影響已經賺錢的產品。
另一方面,
已有收入的正職,
想要進行創業或斜槓時,
可以先利用下班時間進行創業,
以便知道是否適合斜槓。
適合,繼續開創斜槓人生;
不適合,也還有正職收入。
先賣再說
我們總是習慣先有完整的計畫後才開始行動,
先考量各種情況、做好準備,
當風險發生則不會手忙腳亂。
乍聽之下有理,
但遲遲不肯先跨出第一步,
考慮的風險與現實的風險也許不相同,
因此當我們可以先跨出第一步,
只要跨出第一步後,
之後要走的路就會浮現出來,
不論是風險或是報酬都是。
先賣再說,
能降低風險以及提早帶來回饋。
像創業家思考
專一VS多元
創業投資的基本概念是分散投資以降低風險,
極少的賺錢公司會死守單一賺錢產品或賺錢模式,
而是會多角化經營。
個人職涯發展也適用於此想法,
能夠一招打天下已經很難了,
所以越來越少「專才」的I型人,
而是發展第二專長的「通才」T型人,
甚至有多種專長的п型人。
事業或是收入來源越多元,
對任何一種事業(收入)得依賴性就越低。
誰適用於多職工作者?
自由工作者(接案者)或是企業老闆,
與一般雇員(上班族)相比,
誰更容易成為多職工作者?
自由工作者看似能夠自由安排時間,
與什麼客戶接觸、賺錢計畫、產業。
而一般上班族因為上下班時間、地點固定,
因此難以做變化。
但是其實恰恰相反,
上班族因為有固定收入,
能保有正職同時利用閒暇時間發展個人事業,
而不必先離職全心專注發展個人事業。
所以能夠持續做多角化實驗,
即使失敗有還有一份固定收入。
結論
測量完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後,
許多人就會想要馬上執行、練習,
認為時間寶貴,
不能再浪費時間,
所以會忽略風險。
另一方面,
有人太害怕失敗,
以導致遲遲不敢行動。
如何在這兩種極端間找出平衡呢?
如何及時行動時,又能注重風險?
避險手段就能滿足以上問題,
也就是,
以極小的成本換取有用的回饋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