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投資結果不重要

程序是投資人永遠可以發揮影響力的東西

注重程序還是結果?

雖然我們投資的目的就是希望在金融市場中獲利,但是我們總是太注意投資的結果而忽略了投資的過程或系統。就算最後即使有獲利也無法知道原因,下次未必能夠再次獲利。

但是若能注重投資的程序,就能確定方向,最後也就能獲取報酬了(大賺小賠)。

為何要如此地注重程序?

因為我們可以控制投資的程序,包括買進、單筆還是分批、加碼、停利以及停損等環節,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控制的。

但是控制好投資程序是否就可以每次都獲利或是規避風險,這是不太可能的。

不過我們可以做到大賺小賠並且不斷的重複程序下去。

此外若想要提升交易、投資的功力,

因為程序大多是可控因素,

所以遠比結果更容易做修[……]

繼續閱讀

行情|投資行為不需和行情漲跌亦步亦趨

關閉泡沫觀點是避免讓自己成為市場奴隸的重大步驟

我們都想為行情找理由

股市行情總是起起伏伏,投資人不僅是整體景氣狀態,更是想知道每一天股市的行情漲跌理由,而且越詳細越好;例如是公司的訂單滿檔?外資看好該公司?還是國際情勢所影響等。許多的報章媒體還是股市名嘴都會用各種理由解釋該行情。

好像只要知道今天股市行情發生漲跌的理由,就可以知道明天該怎麼做投資。更不要說聽到的資訊是否正確?另一方面過多且無法消化的資訊只會增加我們的信心,但無法增加做決策的精確度(至於為什麼可參考資訊變數|掌握大量的資訊數量有助於投資嗎?)。

這些多餘的資訊又成為安慰性(placebic)資訊。

股市行情的影響

由上述可得知,金融市場的[……]

繼續閱讀

交易日誌|如何分辨技巧還是運氣?

為有交互對照決策結果與決策理由,我們才知道什麼時候是為運氣,什麼時候是仰賴真正的技巧

為什麼要知道分辨技巧和運氣?

我們一般投資人很少人能在股市中賺一筆就從股市中抽身,

所以都希望能夠長期且穩定地在股市中賺錢。

許多人都有這種想法,

但若我們容易把賺錢當作第一要務而沒有理解為什麼會賺錢,

進而搞錯獲利的原因,

最後把運氣好誤認為技巧,

導致一直使用錯誤的技巧,

最後終究會虧錢。

不過也有人認為在股市只靠運氣賺錢就妥當了,

這種人有時會被稱為旺家。

為什麼會把技巧和運氣混為一談?

阻止我們誤判錯誤的原因源自於兩種心理因素:

自我歸因偏差(self-attribution bias)和

後見之明偏差(hindsight bia[……]

繼續閱讀

過度交易|只要保有積極的心態就可迎來希望?

絕對不要低估啥事都不做幹的價值

過度交易的現象

現在的投資人總是想著買到飆股,最好是能連續幾天的漲停板,讓資產能快速地增加。

而在績效不好或遇到虧損則會增進採取行動的慾望,例如不分青紅皂白地停損,深怕資產受到傷害,或是換一種投資方法。

更有受消息影響的投資人不管消息來源是否正確、也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做出決策,最後就造成過度的買進賣出。

以上不論是哪一種,投資人都容易傾向於隨著股價和消息變化而行動,似乎認為有所行動總比沒有作為來的好,或是有行動就有得到高獲利的機會。

投資人的投資習慣也趨向於短期操作,例如當沖。

過度交易的壞處

除了原本就作短線交易,過度交易不但會花費過多的交易成本,而且決策品質會隨者交易次數越[……]

繼續閱讀

思考|有時過去的經驗反而會阻礙投資人的表現

仰賴我們自身能力而想要擊敗決策偏差,這是有風險的

受傷的陰影揮之不去

科技泡沫、金融海嘯到最近的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

不僅是許多投資人的資產縮水,

並且留下了陰影已至於不敢再投資。

即使事件已經過去而且股市回溫了,

所以就算是景氣回溫也不敢投資,

最後放棄讓資產增加的機會。

直覺思考的X系統

我們容易受前次的交易進而影響下一次的決策,

是因為我們會利用直覺思考(X系統)把過去的經驗來聯想到現在的情形。

(詳情可參考預測、機率|交易者接收到股市資訊後的選擇

雖然我們自認為可以從過去錯誤的經驗得到教訓,

進而提升決策品質。 但是從失敗的經驗中不僅會得到教訓,還有恐懼。

對於決策品質,恐懼的影響力遠大於從錯誤中學習到的經驗[……]

繼續閱讀

預測|人們總是想要做不可能的事,預測就是其一

投資程序絕對不該仰賴存在嚴重瑕疵的未來預測能力

為甚麼會如此想要預測股市

我們在投資時,都想要買進時就有獲利。所以想要預測股市發展的下一步已能獲利也是無可厚非的,這一點無論是一般投資人還是專家都是一樣,都想要預測發展(而且一般民眾會請教專家關於股市的發展)。

一般人之所以如此相信專家的預測,也是因為專家總是很有自信地提出預測(關於自信的部分可參考資訊變數|掌握大量的資訊數量有助於投資嗎?)。

想要預測的範圍

「主人是經濟,狗就是證劵市場。散步時,狗雖然會來回跑動,但最後都會回到主人身邊。」的說法存在。

所以有些投資人不只是想要預測股市的發展,有些人更是想要預測總體經濟的發展;例如:利率、外匯、產業發展、[……]

繼續閱讀

移情缺口|在激情中保持淡定

我們很難設想自己在激情狀況下的行為

移情缺口

今天股票大漲了,趕快買進,不然就來不及。

今天加權指標大跌,股市會大跌,趕快賣出。

當我們一遇到股市的大漲大跌,馬上會失去冷靜做出錯誤的交易決策,這就是「移情缺口(empathy gap)」。

移情缺口,就是指人們很難想像在重大情況發生時,情緒在壓力之下是如何影響我們做決定或行為,也就在重大壓力下無法預料自己會做出什麼行為。

例如在飢餓的情況下去餐廳點餐一定會點過量

但是在飽食後卻無法想像飢餓的感覺

所以當股市發生自己沒想到的事情,例如

1.個股大漲,為了急著買入而沒有評估價格是否過高?是否為一日行情?

2.當股市大跌,未考慮景氣階段(可參考週期|永遠的經濟與投資循環[……]

繼續閱讀

專家|跟著專家買股票就保證賺錢嗎?

一般人往往會盲目遵循權威的指示

在生活中會遇到許多問題,而我們會尋求專家的幫忙,

例如:疾病問題會問醫師、

有法律問題會問律師以及

有汽機車問題會請問維修師傅戥等等,

上述的專家都可以幫我們解決問題。

所以投資問題可以完全聽信一群自稱專家的人嗎?

專家與一般人的不同

專家除了專業知識比一般人好,更驚訝的是過度自信程度更是勝過一般人。

通常專家通常對自己所擁有的知識有信心,所以也自認為預測能力高。

有自信不好嗎?有自信的人或是自認為在股市比別人知道更多(有資訊優勢),

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所以會更頻繁地買進賣出股票,交易成本也變高抵銷了資訊優勢。

但是這並不能完全怪罪有自信的專家,

因為一般人都喜歡直接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

繼續閱讀

資訊變數|簡單就是最好

整個投資產業都癡迷追族越來越多的資訊

想要知道的資訊種類及來源

為了在投資活動中,

讓我們能做到完善的交易決策,

所以需要更了解一家公司,包括了:

公司的財務報表、展望、產業資訊。

或是了解投資環境:總體經濟、政府的政策等。

而為了知道股市的趨勢,就會試圖理解K線圖、型態學、均線等;還會想要運用技術指標KD值、MACD、RSI等等。

又或者想要知道是誰買了該股票,

所以就查詢了三大法人的買賣、主力買賣超,還有融資融卷等籌碼面的資訊。

更多投資人會將上述的資訊同時使用,

就是希望我們可以選股、交易策略做到盡善盡美,所以能掌握相關資訊越多當然越好。

但是資訊真的越多越好嗎?

得到的資訊越多越…..

人類認為只要知道的資訊[……]

繼續閱讀

樂觀|樂觀會嚴重影響投資績效

投資人永遠都在找好消息

樂觀對我們影響

人們對於自身能力的評估總是樂觀且高估的傾向,

再加上認為自己的想法進以及透過執行可以影響結果(即為控制錯覺),

導致投資人會高估自身預測的能力,最後做錯投資決策。

這是因為樂觀會影響對處理訊息的能力,尤其在承受時間壓力時更是明顯。

樂觀的種類

樂觀的來源可分為先天和後天培養,

先天的樂觀源自於人類通常會盡量避免負面結局的發生,

所以在人類的發展中,自然會自我調適而發展樂觀的想法。

而且樂觀的態度有助於面對疾病或生活上的其他困擾,

不會輕易的放棄希望並且願意放手一搏。

總結來說樂觀是好的生存策略,

卻不適用於投資決策方面。

另一方面,後天的樂觀則是會有自利偏差的傾向,

也就是會因為自[……]

繼續閱讀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