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我們與目標的距離

什麼是彌補落差

無論是工作、技能、興趣、人際等,

當人們有進步的企圖心。

測量距離的理由

要改變自己之前,

第一步不是採取行動,

而是察覺自身狀態與理想間的距離,

才能採取正確的行動。

如何規劃美好?

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越具象越好,

穿什麼衣服?

吃什麼食物?

住什麼樣的房子?

什麼樣的財務狀況?

什麼樣的人際關係?

什麼樣的工作方式?

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規劃美好的代價

有時太具體的目標反而會有能達成的期待感,

卻忘了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自身的能力,

假使一開始沒認清就貿然行動,

之後失敗的挫折感會更大。

因此,

選擇達成的目標就很重要了。

選擇目標

目標的方向

設定目標的方向性,

我們該注重結果還是過程,

例如:

若想增加理財的能力時,

該注意要[……]

繼續閱讀

流程效能︱微小行為累積成龐大力量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一套的營運流程,

那麼為什麼只有屈指可數的公司能夠發展成為大公司?

成功公司的流程有什麼特色?

流程效能的定義

深植於公司內,

且能促成低成本,

或優良產品的組織活動與營運活動,

只有長期努力才能做到。

流程效能的效益

藉由深值組織內的流程,

改善來產品品質、

或降低成本。

流程效能對於同業的障礙面

這種市場力量是由滯後作用形成的,

是難以複製的,因為:

複雜性

改善流程會影響到其他層面,

不是修正單一動作如此簡單,

因此就算能做到,

也需要時間達成。

晦澀難表達

流程效能並不只是生產商品的過程,

更接近於一種公司文化、氣氛,

因此要同時用語言表達公司的生產流程、

以及公司文化不但難以表達,

聽者也未必能了解並且模仿和執行。

流[……]

繼續閱讀

壟斷性資源︱真正有用的資源

常聽別人提到某些公司有競爭力、護城河,

例如:

生產、製造技術的高良率或低成本,

有特殊專利、

店面多、

所以投資這家公司準沒錯,

那麼這些優勢是否能做為與其他同業最區別,

甚至脫穎而出,

成為該產業的佼佼者。

我們可以將這些優勢做進一步的分析(篩選),

看這些優是否為「壟斷性資源」。

壟斷性資源的定義

凡是能以便宜、划算的條件取得能增值的優惠資產。

篩選特色

公司的優勢種類、資產多,

要如何將一項資產鑑定為「壟斷性資源」, 可用以下條件衡量:

特異性

也可稱為稀有性,

例如原物料等一定數量的資產,

用完就沒了。

或是只有我有而其他人沒有的特殊資產,

像有形的商品;

或是獨家代理等無形資產皆是。

因此,

當掌握了有特異性的資產,

也可間接影響[……]

繼續閱讀

堅實品牌︱品牌就是信仰

購買商品時,

有時並不會了解商品本身的好壞,

而是依照品牌來挑選,

無論是家電、營養品、精品等等……。

好像品牌本身就等於商品的好壞。

這就是市場力量「堅實品牌」。

堅實品牌的定義

從賣方的悠久歷史,

衍生出一些歷久不衰的特色(屬性),

而這些特色通常是抽象且人們追求的,

例如:

安心、可靠、奢華、美麗

這些屬性使得客觀上相同於競爭者的賣方產品具有較高價值。

就算是相同的商品,

在「堅實品牌」」的加持下,

能夠賣出較高的價格。

堅實品牌的特性

如同定義所提,

品牌所帶來的效果總是抽象的,

也無法形容品牌本身應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但是品牌與外在環境的影響或是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因此品牌特性如下:

品牌稀釋

最差的情況是推出背離或損壞[……]

繼續閱讀

轉換成本︱想要有好處要先付出代價

消費者選擇商品的方式,

不外乎是性價比、CP值等評估方式,

考慮的條件有:

產品本身、

價格、

優惠、

付費方式、

售後服務等。

其中就有一種市場力量潛藏在上述的選擇過程裡,

就是「轉移成本」。

轉換成本的定義

顧客預期,若下次購買時,

轉換至另一家供應商將發生的價值損失。

轉換成本不只出現在公司與個人間的買賣;

轉換成本也存在於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生意。

轉換成本的特性

轉換成本只發生在客戶與商家有買賣關係時才可能發生。

對潛在(未購買)客戶或未銷售後續產品(服務)則沒有這種效應。

轉換成本不具有排他性,

也就是每家公司都可擁有轉換成本,

差別只有能提供多少的轉換成本。

轉換成本的種類

依照產業、服務方式的同可分為以下:

財務性質:包括貨幣[……]

繼續閱讀

反向力量︱沒有市場反而就是市場

什麼是反向力量?

當新公司採用新、較優的經營賺錢模式,

而領先者預期既有事業將受到的傷害(附帶損失),

不跟進新創的商業模式,

最後決定不仿效新的事業模式。

新的經營模式與生產模式乍聽下有些類似,

經營模式包括:上游廠商(購買原料)、製造產品或提供服務、提供給客戶(產品或服務)

生產模式則是:經營模式的其中一個活動。

領先者為何不跟進?

通常在該領域的領先者都是大公司,

大公司的本身有賺錢的事業,

若要考慮康創新事業,

考慮的面向多,

所以經營決策比較謹慎、保守。

例如:

上述提到附帶損失,。

相對的,

同領域的新創公司,

因為是處在公司草創期,

雖然公司營運很艱辛,

但公司營運策略較靈活,

可以嘗試的策略較多。

附帶損失

為什麼領先者部[……]

繼續閱讀

網路效益|好康逗相報

網路效益的定義

當產品提供一位顧客的價值,

會隨著使用者變多而增加。

也就是當新用戶加入時,

舊用戶們的福利也增加。

決定性的關鍵

當擁有網路效應的相似產品或服務時,

誰能率先推出,

並且擴大規模,

誰就能優先吸引到客戶的注意,

並且得到用戶的回饋、反應、意見後,

領先其他競爭者將產品(服務)做到最好,

成為該領域的領導者。

競爭關鍵

在網路效益做為競爭力的領域裡,

誰的產品(服務)的現有客戶數量會決定一切,

因為網路效益有用戶數量而影響用戶間的福利,

而有量大者得的現象。

局限性

能將網路效應當作競爭力的產業,

大多數都與個人網路的使用相關,

例如:社群軟體

但是這些社群軟體只與用戶的私人使用有關,

在商業方面的應用並不廣泛,

因此用戶種[……]

繼續閱讀

規模經濟︱大小很重要

規模經濟的定義

每單位的平均成本會因為產量增加而降低。

也就是生產越多,

成本越低,

更能經得起削價競爭的壓力。

其實,

規模經濟不只限於工廠生產,

在其他地方也能體現「規模經濟」。

量/地區關係

生產成本與地區相當密切,

效用(不能久放、想快速滿足客戶)、

量(將自家產品充斥在市場上以搶奪客戶的目光)。

通路密度

增加通路的密度,

以服務更多的客戶,

同時也能減少運送成本。

學習的經濟效應

若能學到降低成本、改善良率等成果,

並且與產量成正相關,

市場領先者就具有規模經濟的

採購的經濟效益

規模較大的買方通常有較大的議價空間,

也就成本會降低。

規模經濟的效應與優勢

最大的優勢就是能降低上述所提到的成本,

成本低,

獲利空間大,

也能經得起削價[……]

繼續閱讀

摸底︱甚麼時候是底部?

有必要摸底嗎

當股災發生時,

有許多人都想做的一件事,

就是摸底部。

什麼是底部

當股價跌落一段時間後,

股價跌不下去,

反而還股價扭轉、漲上去,

成為新的大多頭的開端。

模底的意義

從股市中最有效率的賺錢方法,

就是低買高賣,

而股價最低點的同時就是股價最便宜的時候。

摸底的好處

如上述所提到的,

只要以最便宜的價格買到標的,

幾乎就處於穩賺不賠的處境。

只是賺多賺少而已。

萬一摸底失敗

既然買進點既不是起漲點、

也不是進入盤整期,

當然就是繼續往下跌。

雖然有人認為這是打折再打折的價位而進場攤平,

但沒有人知道何處是底部,

因此虧損有可能會越來越大。

使用摸底的條件

就是能知道何處是底部,

而糗知道何時會反轉成多頭走勢的起漲點。

也就是

完全[……]

繼續閱讀

控制風險︱如何面對風險?

控制風險的前提

要控制風險前要先知道,

理解風險:知道什麼是風險?

確認風險:在投資市場中辨別風險。

唯有同時了解以上兩點,

才能「控制風險」。

為什麼要控制風險

優秀的投資人同時擁有賺取高報酬與控制風險的能力。

而優秀的投資人會在:

賺相同報酬時承擔較小的風險;

賺到高報酬時承擔適當的風險。

但通常這種成就是不會被重視,

尤其是在多頭行情。

多頭行情時也要控制風險

在多頭市場中,「控制風險」的行為並不會受到讚揚,

因為在賺錢時投資人是看不到風險,

風險只會在虧損時才會被注意。

另外,

升息、疾病、戰爭、原物料價格變高等負面事件出現時,

投資人才會注意風險。

但是,

如果現在負面事件沒發生,

不代表未來也不會發生。

多頭行情終究會轉變[……]

繼續閱讀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