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資訊的結晶-記憶組塊
當大腦讀取外在的資訊後,
經過專注系統的重複熟悉後,
資訊會刻畫在大腦,
在大腦裡形成「記憶組塊」。
例如:
練習開車技術的倒車入庫時,
何時、打多少方向盤?
如何調整?
油門的控制等等……
簡單的倒車入庫需要重複的練習,
許多的動作才能相互配合。
這一連串的資訊就在大腦形成記憶組塊。
形成組塊後,
之後大腦再讀取「倒車入庫」時,
身體就能快速的反應動作。
記憶組塊化的步驟
研讀:利用專注系統研讀相關資料。
理解:從專注與發散系統來回運作,以便理解資料的要點。並且理解不同要點間的關聯,最後形成組塊。
組織脈絡:知道如何、何時使用該組塊後,連結不同組塊;可以使用由上而下(綜觀全局)或由下而上(形成組塊),將在這兩種不同角度間形成脈絡。
記憶組塊就像是我們學習資訊後的結晶、快捷鍵,
不但減少占據我們大腦內的記憶體;
讀取該組塊時可以快速反應、
而且長期不用也有效。
所以將所有資訊、課本內容都變成記憶組塊就好了,
但是事情沒那麼容易,
因為……
形成記憶組塊的障礙1:能力錯覺
如果在使用專注系統將資訊轉變組塊的過程中,
例如:
做練習題時先看解答流程,
會有恍然大悟、誤認為已經理解。
此外,
我們常會邊讀邊畫重點;
或是記錄看了幾遍課本內容,
但手部的畫線動作會騙我們自認為熟悉課本內容。
最後,
認為只是看課本就足夠;
或是不想做習題,
也會有自認為會的「能力錯覺」,
等到了正式考試時才發現有許多不足的地方。
如何解決:
正確畫重點
不要邊看邊畫重點,
而是看完整段文章後再畫重點。
不要畫整句話,
而是畫整句話中的隻字片語,
若覺得不夠詳盡則在課本空白處寫筆記當作提示即可。
回想
做習題的作用是逼我們回想所讀的內容,
所以就算不做習題,
也要試著回想讀書內容。
形成記憶組塊的障礙2:拖延
延長形成記憶組塊的時間,
記憶組塊的結構不扎實,
最後造成學習效果不佳。
拖延是一種習慣,
而習慣是由四個階段組成(可參考原子習慣),
提示、例行動作、獎賞、信念之間的無線循環、根深蒂固。
(在原子習慣一書中則是為提示、吸引力、動作、獎賞)
如何對抗拖延?
原則
隱藏提示、
專注過程而不是結果、
將事情分割成好幾個部分等……
更多改變壞習慣的做法可參考原子習慣。
自我實驗
用實驗的方式來改變生活模式:
工作日誌:觀察並且記錄,
想做卻沒完成的事、
拖延的原因(拖延提示、拖延的行動)
連續記錄一星期。
拒絕做會拖延正事的雜事;
專注做真正想做得的事。
行事曆與待辦事項
規劃一星期的待辦事項,
睡前計畫明天的待辦事項。
因為事先建立規則或秩序(待辦事項),
時間到了自然就按計畫行事,
而沒有時間思考要決定做什麼事,
自然就不會被其他事物吸引而導致政是被拖延。
更多時間管理可參考生時間:高績效時間管理術
時間分配/事情做不完有可能是…..
有一種拖延是「健康的拖延」,
這種拖延是遇到困難、卡關時,
停下來思考,同時,
不要為了「完成事情的結果」而直接看答案,
忽略了「解題的過程」。
同時可以重新檢查形成的先後順序。
臨時抱佛腳不好嗎?
挑夜燈、熬夜做最後衝刺讀書,
或許會得到好分數。
但是,
未必會記牢解題的過程(特別是數理方面),
因為記憶組塊的架構組成是需要花時間。
在短時間是不但沒有時間組織記憶組塊、
當下也失去清晰思考的能力。
所以,
還是每天花一點時間、做一點題目,
來讀書是最可靠的。
工具
軟體:
計時器:番茄鐘工作法
工作表、行事曆、學習卡:Evernote、Quizlet.com、Google工作表和行事曆
如何建立強大的記憶組塊?
以一般學科為例;
1.先從頭到尾做完題目:不先看解答或詳解、不能省略步驟。
2.相同題目再做一次:特別留意解題的重要步驟。
3.休息:做與上述兩者不同內容的事,使用發散模式將題目放在內心。
4.睡前再把題目做一次:如果卡關了,專注於解題時的重要步驟。
5.隔天再解一次:隔天盡快地再做一次,會發現解題速度變快,因為之前做好幾次,形成第一塊記憶組塊。
6.加一道新的題目:找一題相似的題目,用與第一道題目相同的做法來解題。重複上述步驟來做第二題,第二題解答會形成第二塊記憶組塊。
7.進行「動態」重複:當你進行「動態」或其他活動,例如走路、搭車時,一邊活動一邊複習題目的重要關鍵,以加強回想能力。
以上步驟中,最重要的就是執行「回想」。
每一次的回想都是建立記憶組塊的基礎,
每一次的回想都會在大腦留下痕跡。
事情並不會都那麼順利
讀書撞牆期
有時大腦在進行不同知識組織成系統時,
會感到莫名其妙、難以消化時,
這就是「知識崩解」(knowledge coollapse)。
這只是短期現象,需要時間消化。
解決的方式有:
有條有理-整理學習的內容
將相似解法的習題、考題以及解答做分類。
此外,
親手寫下解法比較容易記住較多東西。
做小小測驗,大大滿足
迷你測驗本身不只是測驗,
而是學習系統的一環。
測驗會改變、加強知識,
即為「測驗效應」(testing effect)。
解答來源:
含有詳解的答案本、課本、其他含有解答的地方,
甚至是與同學或老師討論等。
都是回想的一部份,
增加在大腦裡的印象。
知道大腦的基本使用方法後,
還有更進一步的記憶法來幫助讀書。
資料來源:大腦喜歡這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