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劑|促發股價的原因?

催化劑有時是股價發動的原因

許多投資人看到消息,例如:

利多:股利增加、訂單買載

利空:報價向下、

許多投資人都會看消息、新聞做股票,

卻沒注意到消息的影響時間。

催化劑與發酵時間

過去的經營策略成功,導致股價上漲;

現在的資金操作,影響未來的股價變化、

未來的願景,吸引人們投資而影響股價。

所以催化劑的種類有哪些?

要如何看待有關催化劑的消息?

進而做出最佳的判斷?

過去與現在

過去的經營策略

公司執行經營策略是需要時間的,

不但執行需要;

等待效果也是。

現在的成果

每個月都會公布許多數據來表示公司的營運成績,

投資人要如何看待這些營運成績?

盈餘

盈餘,就是公司過去執行經營策略的結果。

盈餘增加,

投資人會認為這是會賺錢的公司,

而買該公司的股票,

導致股價上漲。

不過,

有時候即使盈餘增加,若不符投資人的期望,股價還是會下跌。

我們檢查盈餘時,

不能只看單一時間點的盈餘,

而是要看盈餘的發展趨勢。

現在與未來

現在

每年的5到8月,

公司有義務辦股東會或「法說會」,或「法人說明會」(全名:對法人投資機構的業績說明會)。

其目的是說明公司拿了投資人或投資機構的錢後,

有責任向投資大眾說明公司將錢用在什麼地方。

雖然有公司有年報,而年報的內容包含了:

財報、營運概況、產業發展以及長短期的計畫等……。

但是股東們未必看的懂年報內容,

而且在舉辦法說會或股東會的過程中,

股東有問題可以向公司執行長反應。

而在法說會中, 公司執行長可能會向股東說明:

公司資金運用

資產分割與撤資

若投資人能非常了解公司的營運模式,

並且知道什麼部門是該公司的核心(賺錢)部門,

最後能估算出分割公司的價值。

一般投資人要做到以上事情是有些難度。

不過,

當有分割部門獨立上市時,

倒是能納為後選標的並且仔細研究。

企業重組與改造

通常發生再陷入困境卻能自行挽回頹勢的公司,

類似於「轉機股」。

財報數字不會好看,甚至很差,

進一步影響市場對該公司股票的看法。

但是,

該公司有提出改善的願景、方向,

並且有做到,

而且也反映在財報上了。

從谷底到起色之間的價差以及獲利就很可觀了。

股票回購與股利

股票回購(庫藏股)

若公司認為自家公司未來可期,

且市場會反應在股價上,

因此回購自家的股票(實施庫藏股),

所以若有公司長期回購資加股票,

投資人可以追蹤、納入股票清單中。

股利

如果公司有賺錢,

除了將營業收入投入了產品成本、營運成本、投資之外,

若有多餘的資金則會回饋給投資人(股東)。

這也是吸引投資人的原因之一,

特別是領息為主要獲利來源的投資人,

不過,

要注意該公司是否真的有能力發放豐厚的股利,

也要注意發放股利的金額是否穩定。

再融資

當公司進行一連串的資金活動,例如:

負債融資擴張、

因收購而過度舉債的資本結構等等…..

而使公司陷入困境。

因此需要重整債務,

進行再融資,其好處是

1.得到新的或提高信用額度

2.以低負債成本取代高負債成本的交易,以提高盈餘和自由現金流

3.與現有債權人協商:用新且期限更長的票據對現有債務進行再融資

4.以股換債可減輕債務負擔

投資有進行再融資的公司,

財報不會是安全的。

投資這類公司就像投資「轉機股」,

雖然看起來岌岌可危,

但或許潛藏可觀的獲利。

公司高層行動

這裡指的高層不只是公司內部(公司派);

也包含公司外的大股東(市場派)。

都有權力決定公司的發展方向。

例如:

管理層變動

管理層變動的原因有,

想以新一批管理者改善陷入困境的公司、

但不知道新的管理層是否能扭轉劣勢。

也有公司正在良好方向發展,純粹現任管理層退休,

但新的接班人是否能延續公司的好成績,

也是投資人關心的事情。

例如:鴻海、台積電

類似新聞:

鴻海接班人幾乎確定 劉揚偉成為大黑馬

張忠謀真正接班人是他!完全解析 台積電大爆發的關鍵推手

從相關消息我們可以得知,

接任管理者的人選是從原公司內部挑選、

或是從外部雇用的管理層。

兩者相比,管理者從

公司內部挑選比較有延續公司營運方向的感覺;

從外部挑選的管理者則是有公司轉型改革的感覺。

股東行動主義

這裡提到的「股東」並不是一般散戶,

而是手上有相當多公司股票的股東,

多到足以召開董事會,

擬定影響公司發展的決策。

這種股東不會預期並等待催化劑發酵的耐心;

而是主動扮演催化劑來影響股價。

也就是台股中的「市場派」

類似新聞:

大同經營權之戰進入延長賽 公司派、市場派紛爭一次看

泰豐經營權前哨戰 市場派 勝

內部因素

主要是公司的營運模式的結構,

上游販賣原物料給公司

公司將原物料製作成產品後,

將產品賣給客戶

也就是上游、公司、產品、客戶間的關係。

新產品與客戶

新產品

公司推出成功的產品或服務,

會轉化成實質的營收、盈餘。

因此,

每當有新聞報導某家公司推出新產品,

總是會吸引許多投資人買進該公司的股票。

類似新聞:

蘋果財報優預期 13檔蘋概股法人喊買

客戶

客戶有新舊客戶之分,

有強大的「轉換成本」之護城河容易與老客戶維持關係,

而外在環境發生變化、或競爭對手出狀況時,

競爭對手的客戶就會成為公司的新客戶。

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轉單效應」。

因為投資人新的成長而有所期待,

而導致股價上漲。

類似新聞:

台橡 受惠轉單效應

外在因素

監管

相對於「內部因素」的可預期、控制。

「外在因素」則是公司營運外的事件。

利用法規的「監管」、

以及市場供需的「報價」。

監管

最常見的監管就是法規的宣布與執行,

通常是針對環保、金融等議題,

涵蓋範圍不只是產業、

公司的社會責任等。

執行法規的同時會創造機會與風險。

類似新聞:

不可不知的淨零、碳中和、負碳排!氣候發展關鍵字一次搞懂、

碳中和概念股

16檔泛綠能概念股 潛力足

戴雲發:推動綠能建築 掀起ESG永續浪潮

外部因素的另一種就是報價

報價

報價是根據市場的供需原則而不斷變動的價格,

例如:

需求不變,供給變多,價格下跌。

關餘報價種類有,

產品報價、原物料報價以及契約報價。

調研:3月面板價格跌勢不變 Q2難見反彈(工商時報 袁顥庭 2022.03.13)

能源、原物料 行情燒

航運業繼續猛賺?專家:高運費會持續到2023

結論

每天都會有不同的新聞、消息,

我們無法視而不見。

但是,

若我們可以了解消息的發酵時間,

該消息是否已經反應過去的營運結果(股價已反應);

還是對未來的營運計畫或展望。

該消息是對公司本業的影響有多大。

我們就不會隨消息起舞而隨意的買賣股票了。

參考資料:當代財經大師的選股邏輯課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