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碼︱規則2:獲利關鍵在於加碼

時機與目的

當投資出現獲利時,

應該適時增加投入資金,

以充分利用有利的市場趨勢,

從而取得最大化收益。

與規則1的共同點,

就是進場時,

不但要考慮規則1中所提到的「停損」,

同時也要考慮規則2的「加碼」。

這一規則強調了在正確的時機進行追加投資的重要性。

若要達成這一連串動作,

需要以下條件

關聯與重要性

識別盈利趨勢

投資者需要具備識別市場趨勢的能力,

當市場顯示出強勁的上升趨勢或某個資產持續表現良好時,

應該考慮加碼投資。

適時追加投資

當投資者確信所持有的資產會繼續上漲,

可以在原有持倉的基礎上追加資金,

增大投資規模。

這樣可以在市場趨勢向好的情況下,

進一步提高總體收益。

控制風險

雖然加碼投資可以增加收益,

但也伴隨著更大的風[……]

繼續閱讀

停損︱規則1.:不正確就盡快平倉

時機與目的

以最小風險(虧損)建立部位(試單)。

當我們進場時,

是認為在進場時最有利,

先假設自己是錯的時候,

也就是停損點。

讓市場告訴你的假設是正確時才繼續持有。

而且我們的看法符合市場的發展時,

我們才會有獲利。

反之,當發現投資決策有誤或者市場情況不符合預期時,

也就是看錯時,

就必須盡快平倉,

也就是迅速止損。

停損必須承受執行成本、價差以及交易手續費的損失。

及時了結倉位,避免損失擴大。

這一規則強調了快速反應和果斷行動的重要性。

確實停損,保護資產。

關聯與重要性

能辨別市場趨勢,

即使看錯也能果斷地平倉(停損)。

若要達成這一連串動作,

需要以下條件

識別錯誤

投資者需要時刻關注市場變化,

並對自己的投資決策進行持續評估。[……]

繼續閱讀

從零建立交易系統

各位客戶您好,

感謝你對練習表「從零建立交易系統」有興趣,

我正努力撰寫中,

但是進度上未達到可以上架的程度,

若您想第一時間得到相關消息, 可以點選最上方的訂閱。

[……]

繼續閱讀

生產力︱把聚焦效果最大化

除了做一件事之外

當我們選擇了最重要的一件事,

也破除了迷思。

但是,

一天只有24小時,

而我們只能選擇做一件事,

要如何提升「一件事」的最大效益?

以達成設定的目標。

如何提高生產力

提高一件事的生產力,

首先並不是要如何努力的執行,

而是要確保做一件事的時間,

不被其他事情占用。

如何保護自身的時間?

預約時段

預約時段可以優先且集中精神專注做最重要的事,

因為時間有限,

所以做了首選事項後會排擠到其他事情,

因此首選事項必須要有

「做了該事情後,其他事情會變得很容易甚至可能不必做。」之條件。

此外,

事情有分為一次性與經常性,

一次性要預約適當的時段與日子。

而預約時段又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預約休息時間

與一般想法不同,

不是先預約工作時[……]

繼續閱讀

迷思︱堅持一件事的阻礙

做一件事的阻礙

為什麼無法堅持一件事?

儘管我們知道堅持做一件事的好處,

但還是無法做到,

因為大腦有內建迷思影響著我們。

迷思影響

阻礙我們的迷思,

乍看之下是正確,

因此雖然是錯誤,

但不易察覺而無法矯正,

到底有哪些迷思影響著我們?

每件事都重要

雖然我們會將所有事情列出一份待辦事項,

但僅此於止,

待辦事項越多,

要做的事情越多。

再加上我們都想要勾銷待辦事項

以換來成就感,

如此一來,

我們永遠無法做重要的一件事。

其實我們應該對待辦事項有所取捨,

才能擠出時間做最重要的一件事。

因應:

20/80法則

20/80法則表明,在許多情況下,大約80%的結果來自於20%的原因。

因此這個原則可以應用於時間管理。

換句話說,

有些活動和任務對[……]

繼續閱讀

骨牌效應︱第一步往往最重要

最重要的事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有許多事情想要做、必須要做的事情,

但是,

每個人都只有24小時。

因此不能每件事都做到,

所以想在眾多的代辦事項中找出最重要的事。

不過……

哪件事最重要

我們之所以無法決定哪件事最重要?

因為都認為每件事都很重要,

陷入了選擇性障礙。

骨牌效應

定義:何謂最重要的事?

就像第一片骨牌,

第一片骨牌倒下去,

隨著倒下的骨牌越多,

累積的潛在能量越多,

越能推倒越大片的骨牌。

最重要的事就像第一片骨牌,

從小處著手,只做該做的事。

只要完成最重要的事,

其他事情就會比較容易完成,

或者不必做。

方法:如何找出第一件事

既然做對第一件事有這麼多好處,

那麼如何找到對的第一件事?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面向,

雞蛋放[……]

繼續閱讀

暴露療法︱與困境正面對決

暴露療法的原理

書中提到的 “暴露療法” 或 “洪水法” 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旨在幫助個體克服他們對某些事物或情境的強烈恐懼、焦慮或厭惡。

這種治療方法通常應用於治療不同類型的焦慮障礙,

如恐高症、社交焦慮症、強迫症等。

暴露療法的特點

他們被迫面對他們的恐懼。

全面曝露

這種治療方法要求個體將自己置於他們害怕的情境中,

而不是逐漸暴露。

這是一種突然且全面的曝露,

目的是面對恐懼並克服它。

強化處理焦慮

在暴露療法中,

個體學習如何處理和管理他們的焦慮。

他們被要求忍受焦慮而不使用逃避或安慰行為。

持續曝露

暴露療法包括持續將個體置於他們害怕的情境中,

以便他們能夠經歷恐懼反應的減輕,

並逐漸習慣這些情境。

逼迫個體面對:[……]

繼續閱讀

行為治療︱如何改善弱點並強化績效

交易是怎麼讓你受創的

絕大多數失敗的交易,

都來自於「過度交易」,

1.沒有交易理由做為依據,例如追高

2.相對於資金和成受損失的情緒能力,交易部位過大。

關於更多過度交易可參考過度交易|只要保有積極的心態就可迎來希望?

一再暴露過大的風險,

並且虧損造成了交易紀律失序、

交易者的心靈創傷。

換個位子換個腦袋

過大的創傷,

並不會對大腦留下深刻的印象,

反倒是形成了直覺反應,

接收直接到反應行為,

中間並沒有思考。

下次再有一樣的事件發生,

我們還是會做一樣的行為。

也就是制約反應。

制約反應

事件與行為之間連接成制約反應,

之後再次發生相同的事件,

並且不帶思考地做出相同行為。

也就是本能反應。

極限制約

廣場恐懼症

當我們遭遇到重大傷害後[……]

繼續閱讀

認知療法︱避免錯誤思維

追究交易問題的根源

問題來自於缺乏「統一的自我」,

因為,

身心狀態並非始終如一(隨時處於轉變型態),

所以造成了支離破碎的「自我」。

例如

交易期前擬定一套完美的應對劇本,

交易時卻荒腔走板,

換個立場換個腦袋,

而且,

外面市場的變化總是瞬息萬變,

不成熟的交易者容易被外在環境影響,

不是以策略為主導;

而是以情緒主導並解離成不同的自我後,

對環境反應。

支離破碎的「自我」來自於一連串不斷變化的現實之反應.

解讀支離破碎「自我」

因為「自我」容易受影響,

不但受環境影響,

也易被自身引導。

也就是利用這種觀察能力(記憶自我),

將支離破碎的自我整合成一個自我。

應用在交易時,

就是當交易失敗時,

不是馬上再進場想要賺回來,

而是利用前次[……]

繼續閱讀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