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風險︱重新定義風險

為什麼要理解風險?

「投資第一件事是不要賠錢,第二件事是記住第一件事。」

源自於投資傳奇-巴菲特所說。

從這兩句話就可以知道巴菲特非常看重風險控管。

例如:

買進的股價100塊,

賠了20塊,剩80塊(報酬率為-20%)

從80塊要賺回到100快的報酬率卻需要25%,

也就是從虧損賺回到損益兩平是不容易的。

因此,

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能控制風險而不讓虧損擴大至難以收拾的地步?

風險與報酬的關係

在制定投資策略中,

為什麼評估風險是重要的一環?

考慮風險的層面

  1. 風險對我們不利所以我們會盡量避開風險,或是評估獲得報酬須承擔多少風險
  2. 在選擇投資標的時,會同時衡量報酬與風險是否符合我們期望;除了評估我們是否能承受風險以及能夠承受多大的[……]

    繼續閱讀

看法︱交易風格決定對消息的看法

4/14的新聞台積電法說會 六重點一次看

許多投資人看到台積電有好消息,

投資人就未來有無限的想像,

然後隔天4/15就馬上買進。

殊不知4/15,台積電卻是下跌,

公布好消息卻沒有反應在股價上。

為什麼會事與願違呢?

因為面對新聞主要有兩種看法。

正面看法

投資人相信股價會與公司成長同步成長,

並且公司會一直成長,

因為公司的經營策略受到肯定。

所以只要現在買進前景看好公司的股票,

長期持有,股票的獲利與公司營收同步增加。

反面看法

股價歸股價,公司歸公司,兩著並不相關

「股價已反應」、「公司表現沒有預期的好」、「法說會沒有亮點」……

以上的心理想法會影響投資人對該公司股票的看法或是否持有,

導致在短期上,

投資人的心理[……]

繼續閱讀

催化劑|促發股價的原因?

催化劑有時是股價發動的原因

許多投資人看到消息,例如:

利多:股利增加、訂單買載

利空:報價向下、

許多投資人都會看消息、新聞做股票,

卻沒注意到消息的影響時間。

催化劑與發酵時間

過去的經營策略成功,導致股價上漲;

現在的資金操作,影響未來的股價變化、

未來的願景,吸引人們投資而影響股價。

所以催化劑的種類有哪些?

要如何看待有關催化劑的消息?

進而做出最佳的判斷?

過去與現在

過去的經營策略

公司執行經營策略是需要時間的,

不但執行需要;

等待效果也是。

現在的成果

每個月都會公布許多數據來表示公司的營運成績,

投資人要如何看待這些營運成績?

盈餘

盈餘,就是公司過去執行經營策略的結果。

盈餘增加,

投資人會認為這是會賺錢的公司,

而買該[……]

繼續閱讀

投資論點︱選到最適合之標的

為什麼要「了解公司」?

為什麼不能只看股價就投資?

「了解公司」對投資的好處是什麼?

1.可以幫助我們過濾過多的股票清單,避免選到「地雷股」,提升投資到好公司的機率。

2.「了解公司」也可以幫助我們:

增加持有股票的能力,不會短期股價波動而錯殺好股票,失去獲利的機會。

我們要研究公司多深入才叫做「了解公司」?

營運面調查

營運概況

雖然有時候公司的表現與股價在短期上未必是正相關,例如:

好公司未必會受到投資人的青睞而低價;

壞公司的股價卻一直上漲。

但是長期上,公司的營運還是會影響股價表現。

因此我們雖然無法對一家公司一清二楚。

我們還是要對一家公司基本的了解。

可以從年報或是投資人的簡報等資訊入手。

公司簡介

公司的商業模式[……]

繼續閱讀

上而下選股法|綜觀全體的選股法

由上而下的選股法

有些人認為只要大盤或是總體經濟好,

任何一家股票都會賺錢;

大盤或是總體經濟蕭條,

任何一家股票都會賠錢。

而且從先前的由下而上選股法選出的股票,

就算公司體質好、前景佳。

也會因為受大盤影響。

所以只要等經濟好時再投資,

勝率就會比較高。

此選股法的概念是從總體經濟往下至,

產業發展、最後才是公司。

那麼使用「由上而下的選股法」要注意什麼?

週期、繁榮和蕭條

根據周遭人們的情緒、新聞的消息,

得知現在的經濟環境是樂觀還是悲觀。

(詳情可參考趨勢|影響行情的因素?

能否知道現在景氣是位於週期的哪個階段是由上而下的選股法的重點,

景氣位置可分為初期、中期還是後期。

(景氣位置可參考週期|永遠的經濟與投資循環

知道[……]

繼續閱讀

由下而上的選股法︱增加自己的手牌

由下而上的選股法

先從眾多上市櫃公司找出理想目標,

針對公司的營運能力(商業模式、護城河)、

財務報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

估值(股票的價格、公司的價值)、

未來前景等做研究。

量化篩選,數字會說話

台股上市櫃總共會有一千七百多家股票,

我們沒這麼多時間,

也沒必要一家一家地篩選股票。

一開始可以利用股票網站、看盤軟體的選股功能,

篩選出一籃子的標的,

例如以下:

估值

評估公司的價值與該股票的價格之間是否有利可圖,

找到被低估的股票,

而且要相信此標的會上漲,

無論是公司獲利增加而引起投資人關注而買進,

還是市場還給他們公道都好。

要找便宜的股票,

常用的指標包括本益比、本益比成長比、股價淨值比等

財務績效表現

一家公[……]

繼續閱讀

宮殿記憶︱如何記的更多?

為何要增強記憶力

知道大腦是如何用專注模式、發散模式來幫助學習,

我們將更有效率地學習,

特別是數理科目。

這就表示學習只需要理解,

不需要背誦嗎?

顯然不是的,

除了文科,

就連數理科目也要記住基本計算,

不然就無法進行正確的計算。

利用大腦擅長的事來幫助記憶

相對於文字,

人類大腦更擅長使用視覺圖像來記憶事情,

利用圖像把無趣的公式、內容重新包裝成另一種訊息。

而且圖像越鮮明、越容易記憶。

宮殿記憶法

適用於記憶多個沒有關聯的項目(地名、人名等)。

想像將記憶的資訊佈置在房子的各個地方,

串連起每個憶記點,

而記憶的順序則是你想像進入「宮殿記憶」內的路線。

一邊進入房間,

一邊背誦四散房間內的資訊。

將沒有關聯的單字串連在一起。

譬[……]

繼續閱讀

記憶組塊︱建構知識的基礎

資訊的結晶-記憶組塊

當大腦讀取外在的資訊後,

經過專注系統的重複熟悉後,

資訊會刻畫在大腦,

在大腦裡形成「記憶組塊」。

例如:

練習開車技術的倒車入庫時,

何時、打多少方向盤?

如何調整?

油門的控制等等……

簡單的倒車入庫需要重複的練習,

許多的動作才能相互配合。

這一連串的資訊就在大腦形成記憶組塊。

形成組塊後,

之後大腦再讀取「倒車入庫」時,

身體就能快速的反應動作。

記憶組塊化的步驟

研讀:利用專注系統研讀相關資料。

理解:從專注與發散系統來回運作,以便理解資料的要點。並且理解不同要點間的關聯,最後形成組塊。

組織脈絡:知道如何、何時使用該組塊後,連結不同組塊;可以使用由上而下(綜觀全局)或由下而上(形成組塊)[……]

繼續閱讀

發散︱一個腦袋,兩個模式

內建兩種模式

我們的大腦,

看似只有一種思考模式,

其實我們的大腦內建兩種不同的思考系統。

「專注模式」、

「發散模式」。

專注系統:

一般廣為人知的「專心、用功讀書」,

就是「專注模式」,

適用於剛接觸新的知識、資訊時,

建立基礎、增加熟練度。

所以使用專注模式的特色,

就是一直練習相似的題目。

這兩種模式中,

我們最常使用的是專注模式,

從基礎學科或是任何從零開始學習的技能,

一開始都會很專心地學習,

即使是遇到問題也很專心。

但是,

有時會遇到想破頭也解決不了的問題,

這時,

就放下手邊的工作,

讓「發散模式」出場了。

發散模式

發散系統有助大腦進行不同知識、資訊的整合,

類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光乍現」,

也能激發創造力。

發[……]

繼續閱讀

資訊︱看新聞做交易可行嗎?

民視新聞:俄羅斯2/16進攻烏克蘭?拜登、強森斡旋避免開戰

自由時報:一口咬定烏俄開戰機率高 拜登:可能就在這幾天

風傳媒:拜登談俄羅斯撤軍:我們還沒有證實這點,俄國仍有15萬部隊包圍烏克蘭

結果2/16(台灣時間)中俄沒開戰,台股加權指數跳空大漲279點,美股四大指數大多跳空大漲,乍看走勢相同;

不過,

2/16之後台股加權指數下跌收下影線,而美股四大指數大多下跌,走勢又不同。

為什麼想看新聞做交易

因為一般人總是想預測股市走勢來賺錢,

有利多趕快買進;

有利空趕快賣出。

所以會拼命地收集資訊,

深怕會錯過一條資訊,

資訊來源包括一般新聞、財經節目等……。

資訊種類包括

基本面:公司的營收等財報狀況。

產經變化[……]

繼續閱讀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